美国 加拿大 英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 荷兰 法国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新加坡 日本 韩国 德国 爱尔兰 瑞士 挪威 香港 俄罗斯

香港中文大学

2011/5/17 17:17:17   马鞍山雅思留学   
学校概况:
      香港中文大学(简称中大),英文名称为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CUHK),成立于1963年,是香港第二所成立的大学,亦是香港八所受政府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中大是由新亚书院(1949年成立)、崇基学院(1951年成立)、及联合书院(1956年成立)组成,及后逸夫书院于1986年成立,是香港唯一实行书院联邦制的大学。中大现在大多教学系皆有提供中英语课程。有些院系,如医学院,法律学院、药剂学院、英文系、语言学系等及大部分新开办的理学院课程,则全部以英语为教学语言。 
香港中文大学
 
校训及校徽:
      香港中文大学校训为博文约礼
     “博文约礼出自《论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它是孔子的主要教育规训。知识深广谓之博文,遵守礼仪谓之约礼。因此,中大的教育方针是德智并重。  
      以中国神话中的校徽亦能体现中大的特别之处,盖自汉代以来,凤就被看作是南方之鸟,成为高贵、美丽、忠耿及庄严的象征。以紫色与金色为底色,取意紫色的热诚与忠耿和金色的坚毅与果敢。中大这种人文气质背后的文理兼备,出将  入相的刚柔相济在其招生、教学及校园文化中皆得到了充分体现。
学校宗旨:
      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高瞻远瞩,充满活力的国际高等学府。其成立的宗旨,在于(一)协力于知识的保存、传播、交流及增长;(二)提供人文学科、科学学科及其它学科的正规课程,其水准当与地位最崇高的大学须有及应有的水准相同;(三)促进中国的民智与文化的发展,藉以协力提高其经济与社会福利。
 
办学特色:
△ 融 会 双 语  
      香港中文大学独具远见,早已提倡以中英双语、双文化为教学基础,贯彻中英语文并重的原则,致力培育糅合中西学术文化和知识的学生。这种汇合中西文化、融和双语的精神,在大学的带领下,得到海内外学府的广泛认同和采用。校内大部分教师曾在世界各地主要大学攻读或任教,多兼通中、英两种语文。  
△ 双 元 教 学  
      香港中文大学采用「学科为本」及「学生为本」之双元教学法,学系负责「学科为本」教学,书院则负责「学生为本」教学,并提供学生宿舍。  
△ 多元课程-学科为本  
      中文大学是一所不断发展的大学,开设多项全日制与在职制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大学设有七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及社会科学院,共分61个学系,提供54项主修课程及46项副修课程,供全日制本科学生修读。研究院课程由研究院57个学部开设,计有62项博士课程、150项硕士课程及28项文凭课程。研究院另开设学士后文凭课程。截至2005331日,校内学生人数共17,515名,其中本科生9,434名,研究生8,081名。  
      为配合社会的急速发展,中文大学亦开办了不同类型的学系和新课程,法律学院于2004年成立,并将于2006/07年度招收首批法律学士本科生。中文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已连续三年获Asia Inc杂志排名为全亚洲第一位。此外,近年新开办的课程尚有风险管理科学、保险、财务与精算学、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系统等专修范围。  
△ 书院制度-学生为本  
      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采用书院制度的高等学府。大学原有三所成员书院,分别为新亚书院(1949年创立)、崇基学院(1951年创立)和联合书院(1956年创立)。197612月,政府订立大学新条例,修改中文大学及各成员书院的组织章程和权责范围。19867月,政府复立法通过中文大学成立第四所成员书院逸夫书院。新书院于1988年开始录取学生。教师及全日制本科生均分别隶属四所成员书院。透过提供非形式教育,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书院有助同学的全面发展。  
△研 究 称 誉  
      香港中文大学鼓励所有学院从事高素质的研究工作,一方面鼓励多元化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另方面不断争取卓越科研成就,致力扩大人类的知识领域,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提高国际声誉。 大学先后成立了13个主要研究所,方便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就专门范围进行深入探讨。13个研究所分别为:中国文化研究所、人文学科研究所、亚太工商研究所、香港教育研究所、光科技研究所、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香港癌症研究所、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中医中药研究所、理工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香港亚太研究所、以及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文大学并集中资源于19项重点研究领域,课题包括以计算机辅助诊断、治疗和医科训练,海洋生物技术,蛋白质学,电子商贸,华人社会教育发展,自动化与机械人科学,纳米结构物料,以及香港文化在中国、亚洲及世界的角色。中文大学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实力已达世界水准,并有极佳的发展潜力。  
      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更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及康乃尔大学合作,解开了一个长期悬而未解的谜团-人脑如何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关键在于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素的蛋白质。研究结果刊于国际权威杂志《科学》。本研究主要研究员为香港中文大学生理学博士毕业生彭文慧。  
      近年科技转移活动日趋活跃,由本校研究人员开发的多项科技,已成功转移到工商业的实际应用上。截至2004年5月,中文大学及其教员取得世界各地的专利权计有美国27项、欧洲1项、中国内地5项、香港6项及台湾两项,范畴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药技术、医疗技术及材料科学。  
      二零零五至零六学年,我们的研究计划获得来自本地及海外的资助,高达港币十二亿元。获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甄选为卓越学科领域的十个项目中,四个由中大教师领导研究。我们与许多海外和内地学府合作成立研究中心。不少研究成果已透过科技转移,发展成产品,亦带动多间科技公司成立。在二零零六年公布的十年策略计划中,我们将会重点投放资源,发展五个已达卓越水平的学术领域: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讯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及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预期这些领域的研究发展将会更上层楼,造福社会。  
△ 国 际 联 系  
      中文大学并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为己任,多年来不断开拓,发展及保持与海内外大学、学术机构及政府机构之关系。目前本校是英联邦大学协会、东南亚高等学府协会、国际大学协会、国际教育欧洲协会,以及美国国际教育学会的活跃成员,同时亦为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的会员机构。 中文大学自1965年起至今,已与世界各地逾140所著名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包括美国的康乃尔大学及宾夕法尼亚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及九州岛岛大学,韩国的高丽大学及延世大学,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学及多伦多大学。2004年有逾400名外地交换学生,从世界各地到中文大学修读,而中文大学亦有400多名学生到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等地交流。  
      此外,中文大学又与内地及台湾、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墨西哥、新西兰、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荷兰和英国等地学府订有交流协议。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及日本政府曾派遣客座讲师莅校授课,每年又有近千名来自中国各省市的学者来访,而不少中文大学毕业生曾获颁奖学金前往该等或其它国家深造。中文大学又获多个国际基金会如雅礼协会、哈佛燕京学社、亚洲区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富布赖特计划、日本基金会、伟伦基金会、中英基金及尤德爵士纪念基金会等资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成员书院、学院及学系亦各自建立了广泛的海外学术联系,与多个交流伙伴有密切的往来。  
      中文大学亦经常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及研讨会,2004年,第二度在中文大学举行的「全球大学校长论坛」,历史性地汇集4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著名大学的校长到中文大学,深入讨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学院设置:
      中大现设有八个学院:文学、工商管理、教育、工程、医学、理学、社会科学、以及法律学院。八个学院合共63个学系,学生总数为18006人(资料源于30.6.2006统计数据),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732名,研究生7965名,另有其他非全日制学生309名。
 
师资队伍:
4位诺贝尔奖得主
1位菲尔兹奖得主
1位图灵奖得主
1位沃尔夫奖得主
1位皇家学会院士
1位英国爱丁堡皇家学院院士
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9位中央研究院院士
15度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
15位裘槎基金会杰出研究奖得主
5位裘槎基金会杰出医学研究奖得主
28位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人数为香港所有工程学院之冠)
6位美国物理学会院士
2位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
2位计量经济学会院士
3位长江学者成就奖得主
7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得主
注:2011年3月更新
 
学校设施:
      香港中文大学坐落于沙田新市镇以北的马料水,面临吐露港。九广东铁的大学站即紧接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占地共一百三十四公顷,包括超过一百三十座楼宇,是香港拥有校园面积最大的大学。此外,医学院除了基本医学大楼设于本部外,主要教学实习皆集中在香港两所教学医院之一的沙田威尔士亲王医院。 
图书馆  
      百万大道尽头、大学图书馆外的雕塑,俗称烽火台。传说在其中穿过的学生,将会不能毕业。  
香港中文大学有七所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在大学校本部)  
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  
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  
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  
* 李炳医学图书馆(在威尔士亲王医院)  
* 建筑学图书馆(在王福元楼六楼)  
利国伟法律图书馆(在田家炳楼三楼及四楼)  
其它图书相关设施  
* 逸夫书院李和声自学资源中心 位于逸夫书院文澜堂四楼。提供中外藏书七千本。 读著可于网上查阅﹐所有资料可供借用,借还书籍于文澜堂一楼询问处办理。网上查阅书籍及资料系统。  
* 美国研究图书馆(American Studies Library位于联合书院胡忠图书馆二楼。原属美国领事馆新闻处辖下之美国图书馆。1993年大部分藏书迁移到香港中文大学港美中心,后交大学图书馆系统管理。馆藏包括Professor James Meriwether 所赠之威廉福纳特藏及美国研究特藏,为亚洲最完备之美国研究特藏。  
* 中国文化研究所参考图书室  
* 香港亚太研究所参考资料室 位于崇基学院利黄瑶壁楼五楼。提供各式馆藏给校内外人士参阅﹐参考资料总数达48,371份﹐当中分别有119归类为香港专题354份归类为亚太专题。惟借用服务只供中大师生﹐校外人士可以即场使用设施。 
学生住宿
     中文大学逾半学生可获安排宿位。4所成员书院(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及逸夫书院)共有23宿舍,连同6幢研究生宿舍,提供了逾6,000个宿位。学生事务处来港生组辖下的国际生舍堂于2005年启用,可容纳420名本地、非本地及交换生。
 
录取条件:
      香港中文大学的内地招生计划分设文、理、工、商四个学科门类,文科类包括文学院、社会科学院及法律学院;理科类为理学院;工科类为工程学院;商科类为工商管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只招收普通本科生。  
      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设置分奖学金基础班文科基础班理科基础班工科基础班商科基础班五项。奖学金基础班已包括文、理、工、商基础班,获录取学生可于入学时选择其中一学科门类。  
      考生统考成绩应达到本科一批高校录取控制分数线,单科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及格水平。在符合香港中文大学提档要求的情况下,香港中文大学依据考生高考成绩择优而录。  
      考生报考的外语语种必须为英语,以 150 分为满分计算,自费生的英语成绩须达 120 分或以上。奖学金基础班的成绩要求较高,须达 130 分或以上。  
      奖学金基础班只录取以香港中文大学为第一志愿,并以奖学金基础班为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非奖学金基础班只在一志愿录取后仍有剩余名额的情况下才考虑其后志愿,但不设高校志愿分数级差或专业志愿分数级差。  
      考生高考成绩外的加分,若省级招生办公室在投档时已将分数计入提档总分内,则予以考虑。香港中文大学在调阅考生档案时,将依据招生办公室所提供的电脑排序提档总分处理。但2009年,招办负责人说不再考虑照顾分,以高考原始分为准。  
      同时选择奖学金及非奖学金基础班专业志愿的考生,倘成绩未能达至奖学金班的录取线,中文大学将考虑其非奖学金班专业志愿,按其高考成绩择优而录,不设专业志愿分数级差。  
      本校预留若干机动名额。大学可根据生源情况及考生成绩,在个别省//自治区对招生计划进行适量调整及确定提档比例。
 
求学费用:
      香港中文大学非本地生的学费为每年 10万 港元。住宿费约 7,000-8,000 港元[约合人民币6,171.2-7,052.8],连同其它杂费、生活费每年约需 20,000-35,000港元。[约合人民币17,632-30,856另在首学期须缴付一次性保证金 450 港元[约合人民币396.72](学生离校时,如无须赔偿任何费用,则保证金予以发还,但通常移作学生的毕业费。)(按照09730日汇率港元(HKD) = 0.8816 人民币(CNY))  
      本校或特区政府不会提供任何经济援助或贷款,自费生须有足够能力支付全教学费及生活费。  
注:经学校相关部门商议决定,香港中文大学自2010年起招收内地非奖学金本科生,学费提高到10万港币/年,其余款项暂时维持不变。2010年之前(不含2010年)招收之内地非奖学金本科生学费仍为8万港币/年不变。
 
奖学金:
     为鼓励成绩优异的内地学生来香港中文大学就读,本校提供多名奖学金名额予录取入读“奖学金基础班”的内地学生,奖学金名额分布于二十五省、市、自治区。香港中文大学将向每名在学的奖学金班学生颁发相等于攻读四年本科课程的学费、以及每年 45,000 港元住宿及生活津贴。  
      奖学金只给予填报香港中文大学为第一院校志愿,并以奖学金基础班为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  
考生高考成绩达到中文大学为颁授奖学金而定的提档分数线,(以 750 分为标准高考满分计算,理工类及综合类考生须达 630 分或以上,文史类考生须达 600 分或以上。)以及英语单科成绩达 130 分以上。若符合奖学金最低分数考生超过该省、市、自治区奖学金名额,则按名额及提档总成绩由高至低顺序选拔。  
      本奖学金专为内地学生而设。若学生于在学期间任何时间取得香港居民身份,则须终止奖学金之颁发。  
      奖学金原则上为期四年,但获奖学生每学年成绩须达到大学具体规定的平均积点 3.00 (相当于乙等)。若学生学年成绩未达到续领奖学金要求的平均积点,则须保留观察一年。学生在观察期内可继续领取奖学金,但若翌年成绩仍未达到大学的规定,有关奖学金则须终止。  
      奖学金的颁发须依照香港中文大学制定的相关规章及程序执行。香港中文大学对奖学金的评选及颁发有最终的决定权。
 
课程结构:
学分制度  
      除医科及护理学课程外,所有本科课程均采用灵活的学分制度。学生须至少修毕99学分,始准毕业。其中包括主修课程规定必修学分、体育科目2学分、通识教育15学分、学院语文规定及副修或选修科目。四年制教育学士课程及中医学学士课程另有规定者则除外。灵活学分制度并无升级概念。为方便行政上的管理,学生将按其在校修业年数分级,惟此年级并非表示学生的学业阶段;学生可按个别情况及兴趣订定其修业进度,修满毕业所需学分,并符合主修课程及大学其它毕业规定,便可获颁学士学位。除课程另有说明外,学生至少须修业满三年,始准毕业。  
      内地入读之本科生须按照学院及大学相关规定完成首年课程要求,一般须修毕至少123学分,始准毕业。  
      学士学位的等级如下:甲等荣誉、乙等一级荣誉、乙等二级荣誉、丙等荣誉及学位。学位等级得根据学生主修科的平均积点,全部科目的总平均积点,及毕业论文/专题研究成绩评定。中医学学士学位并须根据学生临床学习课程的成绩评定。至于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则根据学生在各次专业考试的成绩评定。  
主修课程  
      为确保学生在主修学科中获得充分训练,全日制学生须修毕个别主修课程规定的最低必修学分,最高不多于72学分,经教务会特别核准的专业课程除外。如主修课程设有毕业论文/专题研究规定,学生必须于该等论文或专题研究获及格成绩,始可毕业。第二年入学学生须修毕主修课程之科目可达64学分(持副学士学位入学学生)或59学分(持高级文凭入学学生)。  
      双主修,由二零零四至二零零五年度起入学之学生,经有关学系核准可修读第二项主修课程。  
副修课程  
      为贯彻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大学定副修为自愿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及志向申请修读最多两项副修课程。副修课程规定至少须达15学分,但不得多于30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  
      本校其中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是提供均衡教育,亦即着重课程的“深”与“博”。主修课程使学生对一专业范畴有深入认识,达致一定学术水平。通识教育课程则扩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抽象与综合思考的能力,并对主修课程以外的不同学科有更广博的认识,使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课程规定学生须修读15学分,若干专业课程经教务会特准则规定为12学分。学生除依所属书院规定,修读书院设计的通识教育科目外,亦须修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在四个范围内,即文化传承;自然、科技与环境;社会与文化;及自我与人文,分别选修至少一科(2-3学分)。其余大学通识教育学分,学生可根据个别科目的限制及选课规定选读。第二年入学学生须修毕通识教育科目7学分(持副学士学位入学学生)或9学分(持高级文凭入学学生)。  
体育  
      必修体育科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团体观念与合作精神,并阐明公平竞争的意义。学生透过各项运动亦可训练健强的体格,以应付各项课业及将来发展。学生必须于首修业年修毕体育科目2学分。第二年入学学生必须修毕1学分的体育科目,始准毕业。  
      语文精修课程:本校一向坚持中、英双语并重,并着重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了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训练,大学为所有新生开设一个必修的语文精修课程。课程包括普通话、粤语及英语三种语文,旨在教授语言学习的基本功,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院语文规定: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文技巧,大学已设立一个统一和连贯的、计算学分的必修语文科目制度。一般而言,学生须修读英文科目3学分,属文学院、教育学院及社会科学院之学生另须修读一科3学分的中文科目。持高级文凭之第二年入学学生须符合语文规定3学分。  
学生资讯科技能力  
      随着资讯科技的急速发展,资讯科技知识已成为教与学的基本技能。由一九九九/二零零零年度起,所有学生须于首修业年通过资讯科技能力测试。为帮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技能,大学为所有学生提供一套基本资讯科技技能训练及测试,旨在使学生具备操作电脑的基本技巧,懂得使用电子通讯、数据管理及资讯简报等应用软件,并能意识到资讯科技发展的社会涵义。  
选修科目  
      如学生不欲报读副修课程,可多修主修科目,以期于该学科植根更深更广,或选修其它学科科目,以培养广泛兴趣,增加各方面的学识。  
基础规定  
      中六入学学生须完成基础规定24学分,包括语文科目9学分、通识教育科目6学分及主修课程学院规定9学分。  
大专学历之认可:持有认可大专学历的学生,可按规定办法申请豁免毕业所需的若干科目及学分,惟仍须符合有关条件,始准毕业。  
      如欲查询有关本科课程结构的更详尽资料,可浏览学务组网址。  
注: 中六入学学生须修毕科目一百二十三学分,始准毕业。第二年入学学生须修毕科目至少六十六学分,始准毕业。  
持续及专业进修  
      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于1965年成立,在1994年易名为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并于2006年起易名为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学院秉承服务社会提供优质持续专业教育的使命,配合着香港发展步伐及不同行业人士的进修需求,课程日趋多元化,2005至06年开设的课程约二千项,学生人数逾四万人。
 
研究称誉:
      香港中文大学鼓励所有学院从事高素质的研究工作,一方面鼓励多元化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另方面不断争取卓越科研成就,致力扩大人类的知识领域,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提高国际声誉。 大学先后成立了13个主要研究所,方便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就专门范围进行深入探讨。13个研究所分别为:中国文化研究所、人文学科研究所、亚太工商研究所、香港教育研究所、光科技研究所、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香港癌症研究所、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中医中药研究所、理工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香港亚太研究所、以及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文大学并集中资源于19项重点研究领域,课题包括以计算机辅助诊断、治疗和医科训练,海洋生物技术,蛋白质学,电子商贸,华人社会教育发展,自动化与机械人科学,纳米结构物料,以及香港文化在中国、亚洲及世界的角色。中文大学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实力已达世界水准,并有极佳的发展潜力。  
      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更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及康乃尔大学合作,解开了一个长期悬而未解的谜团-人脑如何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关键在于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素的蛋白质。研究结果刊于国际权威杂志《科学》。本研究主要研究员为香港中文大学生理学博士毕业生彭文慧。  
      近年科技转移活动日趋活跃,由本校研究人员开发的多项科技,已成功转移到工商业的实际应用上。截至20045月,中文大学及其教员取得世界各地的专利权计有美国27项、欧洲1项、中国内地5项、香港6项及台湾两项,范畴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药技术、医疗技术及材料科学。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